专题杂志
《P²ART》 ISSUE33 -「绿色在生长·上海篇」
《P²ART》 ISSUE33 -「绿色在生长·上海篇」
无法加载取货服务可用情况
Share
尺寸:20.4*25.5cm 页数:70页 装帧:简装
淮南为橘,淮北为枳,植物是一种具有“在地性( Placemaking )”的生物,其形态和习性润物细无声地受当地水土的影响。一个城市的植物业态如同一颗种子,它的萌发、开花和结果同样带有这座城市的基因。
上海是一座与花有缘的城市,经济与文化的日益繁荣滋养出人们与植物的和谐共处。从历史到当下,从街角花店到温室大棚,从都市菜园到露营风潮,植物的触角已悄然渗透进这座城市的肌理,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植物产业在上海的萌芽,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 30 - 40 年代。中国第一家现代花店——常熟花店,便诞生在上海的老静安区。四郊的挑夫用扁担挑着带着尚有水汽的草花进城沿街叫卖,巧手的卖花女将晾好的白兰花和栀子花编成饰品,成了上海最早的“植物系”穿搭配饰。
新楼拔地而起,路旁仍为老树。城市在几十年的时光中日新月异,而人们与植物之间的紧密联系却从未变过。清晨,暮色尚未褪去,花市店主整理着从昆明空运来的花材;上午,精品花店打理好橱窗,准备迎接新一天的客人;中午,郊野公园的野营玩家架起篝火台,伴着草香准备午饭;有闲的年轻人穿一身植物染,和好友捧一束小花在梧桐区闲逛……如今,上海已经成为全国鲜切花年销量最高的城市,花店、植物店、森林公园、温室、农场等超过一万家植物相关的业态,满足着人们对植物各式各样的需求。
过去,人们习惯于将植物看作商品——鲜切花、盆栽,抑或生日会的鲜花装饰,都像是摆在某个约定俗成的货架上,供我们先挑选,后满足我们某种情绪价值需求的货物。但植物已逐渐脱离具体的产品,成为融入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。或许,越来越精致的植物商品价格水涨船高,但享受植物带来的情绪价值并不需要那么昂贵。在烈日当空的夏天,绕开冒着热气的柏油马路,选择一条林荫道,便能够享受树木带来的阴凉;写字楼里“班味”熏天的打工人,午休时间到公园绿地里溜达一圈,20 分钟之后精神状态便会满血复活,这种与植物的连接,不需要昂贵的消费,而是自然而然地渗透在日常之中。
无疑,人们与植物的情感触达愈加紧密和丰富,植物行业本身也在经历新的变化。P2ART 好奇在我们与植物双向奔赴的当下,上海的植物行业和主体会给予我们怎样的应答。为此,P2ART 策划「绿色在生长·上海篇」,在上海范围内选取了5个与植物相关的行业主体,通过专访与行业分析,解读植物如何塑造上海的生活方式。
本期局部次方,我们邀请到在武康路上开业 18 年的精品花店 Rosa Gallica,我们与主理人聊了聊,关于街区与花艺的共生关系,关于老上海花店的风韵如何在时代变迁中生长;曾被认为“土气”的大棚,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为都市绿洲。在上海的顾陈路,“园来很简单”打造了一个集温室花房、社交与体验于一体的植物空间。他们如何突破传统认知,让温室成为都市人新的休憩场;在许多人看来,露营意味着远离城市,逃往深山湖畔。但TUNA金枪鱼露营地告诉我们,身处都市,也能享受户外。在他们的营地里,植物成为空间的一部分,人与自然的距离被重新定义;人们常说上海是一个冷漠的城市,但“有种行动队”用社区菜地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。他们在市中心的角落播种,让居民重新体验种植的乐趣,也让社区焕发出新的温度;市场偏爱商业价值高的主流花材,而那些冷门但独特的本土花卉,是否也能得到认可?Lulu 农场专注于小众花材的培育与推广,在流行趋势之外,探索植物的更多可能性。
植物是有生命的名片,其蕴含的社交属性让植物在何时何地都是良好的谈资,不同的植物圈层也有着不同的气质和特点。本期局部人物我们还与两位特别的“植友”聊了聊,看看他们如何用植物串联起社群:“上海植友群”的群主毛毛和我们分享他用植物“浇”朋友的经历;块根植物是近两年国内植物界的新宠,却早因艺术品一般的造型成为海外潮流爱好者的心头好。潮流文化爱好者、同时经营块根植物店和潮流艺术画廊的Neskey和我们分享了他眼中块根植物和潮流艺术之间的紧密联系。
自然与都市貌似是对立的二者,但植物的根系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触达至城市土壤的各个角落,影响着我们的空间、生活乃至心境。如果钢筋水泥和快节奏让你暂时迷失方向,那不妨换个角度——从植物的视角,重新认识这座城市◂
P²ART 编辑部
